她是健身房里最亮眼的存在,身材匀称3G配资,气色红润,充满活力。不少会员都羡慕她的自律和激情。可谁也没想到,这位28岁的上海女健身教练,却在某天被确诊为艾滋病(HIV感染)。
得知诊断的那一刻,她几乎崩溃,泪水溢满眼眶:“其实我早就感觉身体不对劲了,只是以为自己太累了,没当回事。”
年轻健康≠安全:现实中的隐形风险
她的故事,让人深感震撼,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警醒。根据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33G配资》数据显示,我国15至39岁人群中的艾滋病感染率在逐年上升,尤其是女性感染者的比例明显提高。
很多人仍然以为艾滋病是“与我无关”的高危人群疾病,是“吸毒”、“乱性”的代名词。其实不然。如今,艾滋病传播范围广泛,种种案例已清晰表明,其正在悄然渗透至普通人群。
这位上海女健身教练就是最好的例证。她没有不良嗜好,无吸毒史,生活规律,是典型的健康代表。然而病毒感染,却来源于一段看似“专一”的恋爱关系。
“我们相恋两年,我根本没想到他会感染艾滋。”她的眼神里满是悔恨,“我以为彼此忠诚,就没坚持安全措施。”
这正是许多感染者的共同误区。
身体早有异样,却因无知与恐惧错失最佳诊疗时机
在诊断前,她经常感到无力、夜间盗汗、反复感冒,以为健身训练劳累导致身体透支。后来出现舌头溃疡、体重骤降、持续发烧10天的症状,却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疲劳过度。
医生告诉她,这些都是艾滋病感染初期的**“窗口期”症状**,病毒在体内迅速复制,破坏免疫系统,表现类似感冒,极易被忽视。
这一阶段确诊极为关键,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(ART),可以将病毒有效控制,维持良好健康状态。
错过这段时机,病情将迅速恶化,治疗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。
艾滋病不是“道德病”,是传染病
当谈到自己的病情时,她不断重复:“我不是坏人,为什么会得这个病?”
这句话不仅反映患者的无奈,也戳破了社会对于艾滋病患者普遍的刻板印象和偏见。
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3G配资,不挑人群、无视身份,只要存在危险行为即可能感染。很多感染者正是由于“看似安全”的关系或行为而被感染。
这些负面偏见反而阻碍不少人开展检测和治疗,延误了病情。
不是“性乱”,而是“不防护”
她坦言,自己曾抱有“艾滋远离我”的幻觉。因为“我有固定伴侣”,“我不乱来”,“我生活健康”。
医生强调,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性行为,哪怕是婚内性行为,如果没有全程使用安全套,都存在感染HIV的风险。
根据国家疾控局《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通报》,性传播占据了95%以上的感染途径,其中异性传播占比达到71.1%。
尤其令人警觉的是,大多数HIV感染者在感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,但具有极强传染性。
如果伴侣感染而不知情,在无防护情况下发生性行为,便等于“裸奔”。
及时检测,保护自己与伴侣的生命线
她感慨:“如果我早点做检测,可能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。”
现在,HIV检测变得非常便捷和普及,全国各大医院和疾控中心均可免费匿名检测。
许多省份还提供居家自取样检测服务,通过唾液或指血即可准确判断,准确率可达99%。
专家建议, 所有有性生活的人士,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或者伴侣健康状况不明者, 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。
艾滋病≠绝症,早发现早干预带来新希望
虽然艾滋病至今无根治方法,但抗病毒治疗(ART)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。
国家免费提供ART,只要患者坚持规范治疗,病毒载量可稳定降至“不可检测(U=U)”,意味着不可传播。
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、工作、恋爱甚至健康生育。
这位女健身教练目前正在接受规范治疗,病毒载量已降至“不可检测”。
她说:“我还有很多梦想没实现,不能轻言放弃。”
“黄金预防法”助力防控HIV
医生总结出几条简单有效的防控原则:
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,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,婚内还是婚外;
避免共用针具,谨慎用药及注射行为;
定期HIV检测,尤其中高危人群更需关注;
了解并选择暴露前预防(PrEP)与暴露后预防(PEP),高危行为后及时用药降低风险;
摒弃外貌误判,健康貌相不代表无感染风险。
写在最后
她说,若这篇文章能唤醒更多人警觉,即使只有一个人因此去做检测,避免走她的路,她便心满意足。
艾滋病不可怕,最大的魔鬼是无知和偏见。
别等到健康失守,才开始重视;别等确诊那天,才为忽视而懊悔。
你可以犹豫、不敢面对,但请一定要警觉和行动起来。
参考资料
国家疾控局.《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通报》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.《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(2024年版)》
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3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